(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报记者 王丽娟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发消息称,2023年第一季度,市场监管部门组织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等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商品、重点市场治理,积极发挥行政执法震慑力,切实保护权利人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良好营商环境。2023年第一季度,各类专项行动共查处相关案件近10万件。其中,商标侵权、假冒专利案件6100余件,针对侵权假冒高发多发的重点实体市场开展执法行动约5200次。
知识产权保护是塑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了保护知识产权的诉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建立法治化营商环境重要的一环,是稳定社会预期、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的根本所在,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要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马淑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当前,我国每年申请和授权的专利、注册商标数量超过了同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总和,反映了我国创新活动的活跃,也意味着我国已经成为知识产权数量大国。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知识产权工作还面临不少问题和短板,很多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比如,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不足,行政执法和司法衔接机制不够完善,知识产权侵权易发多发和侵权易、维权难的现象仍然存在等。
泉州一家纺织厂的总经理刘红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虽然近年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但当侵权情况发生时,维权并不那么容易。“我们厂的一些原创花边设计在市场上卖得很火,我们也给这些设计申请了专利。但是只要一火起来,马上就有很多仿制品出现,而且卖得很便宜,严重影响了我们厂的效益。”刘红说。
刘红向记者介绍,这些仿制品的制造者都是一些“三无”厂商,数量众多且难以追缴罚款。“这种情况很难维权,企业要花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进行申诉,而且我们的产品更新换代很快,时常是上一起维权还没结束,下一个产品又被侵权了。碍于时间和精力,有时候我们就放弃维权了。”
针对中小企业维权能力弱、维权困难大的情况,马淑萍建议,要完善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依法从严打击各类侵权违法行为。“持续开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商标、专利等领域违法行为,并进一步细化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条件。”
我国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在制度建设方面,马淑萍认为,要推进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建立跨区域维权援助协作机制,探索建立涉外知识产权争议案件诉调对接机制,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公平对待各类市场主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