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奚琳芸(南京师范大学)
“定期去拜访一棵树”“难过时,就抱一抱树吧”。近日,“抱树疗法”在社交媒体上火了,网友们纷纷前去体验,晒出自己抱树的照片、分享自己抱树时的感受。一时间,绿色仿佛充盈了人们的生命。
人们之所以“抱树”是为了寻找倾诉对象。互联网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社交平台的“线上”社交部分取代了人们的“线下”社交活动,文本图片、点赞评论这种表面化的浅层社交增加,而人与人内心的连接却在减少,无人诉说、无处发泄的抱怨逐渐积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不会指责、没有评判的默默支持和陪伴,需要愿意倾听、愿意感知我们的存在。于是,大树成为了能够承载所有倾诉的最佳载体。面对大树,人们不需要担心自己是否能被理解,也不需要担心对方是否能够承受自己的负能量。
再者,“抱树”本身就是亲近大自然、减轻压力的一种方式。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也有所增加,996、ddl的压力让不少人喘不过气,人们急需一个用来发泄的窗口。因此,习惯生活在“钢铁森林”里的人们开始渴望亲近自然。但是城市里少有能够亲近自然的机会,郊区又路途遥远,这时,“抱树”就成了最简单、最便捷、经济成本最低的亲近自然的方式。
此外,大树在某一方面也是人们情感的一种载体。在“抱树”时,人们可以把它设想成任何人,表达自身未能好好释放的情绪,去感受任何自身真正想感受的。它可以是思念的亲人、幻想中的男友、陪伴着的朋友,也可以是夏日里的清凉、冬日里的温暖。在全身心拥抱树木的一瞬间,无限的治愈感也油然而生。
但是,“抱树疗法”并不是“神药”,也并不真正具备治病的效果,它能做的仅仅是提供情绪发泄的窗口,让人们全身心地放松。但我想,这就够了,人们“抱树”并不是为了真的治病,也不是为了一味跟风,而仅仅只是想要一场全身心地放松。
关键词: